88看书>军事历史>大明锦绣>第一百六十章 刑部
且,这事,原本咱们刑部是查案的,这若是先把咱们刑部自己的官员给收拾了,传了出去,这怕是有些不好吧?”

段昌眉头紧皱,这也是他担心的原因之一,这种案子,就没有哪个衙门愿意被牵扯进去。

毕竟,如今这案子闹的这么大,任谁心里都明白,这是皇帝和内阁的意思,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案子绝对不可能重拿轻放的,绝对是要从重从严处置,要给所有官员一个震慑的。

这种情况下,自然是躲的离这个案子越远越好,怎么可能还往上送?

“唉。”

刑部尚书吴文贵叹了口气,脸上满是无奈之色,他岂会不知段昌的想法,只是,他身为刑部尚书,岂会没有考虑过这些?

要知道,段昌只不过是刑部左侍郎,都能考虑到这些,他这个刑部尚书岂会考虑不到这些?

他吴文贵可是刑部的首官,一旦刑部下面的官员因为此案受罚,他这个刑部尚书肯定也是要上折请罪的。

所以,其实他这个刑部尚书才是最不想刑部的人被牵扯进去的,那怕是下面的一个小吏,他都不愿意被牵扯进这个案子的。

但是,他既然这么说了,那就是有道理的。

内阁那边,可是已经准备让都察院在派御史去浙江,专门去查管着湖州府那边的御史的情况的。

毕竟湖州府出了这么大的案子,那边的御史竟然提前没有只言片语的上奏,这绝对是有蹊跷的。

若说是刑部清吏司,没有确切的证据,不敢轻易上奏,那是因为害怕落一个污蔑的罪名。

可是,都察院却不同,都察院有着风闻言奏的权力,是皇帝的耳目,甚至,可以说,哪怕都察院的御史在街边听到一个什么风声,根本就没有任何证据,只是行人闲谈的消息,他若是原因,都能写成奏折上奏。

甚至,他听来的消息是关于内阁大学士的坏话的或者等等的,他照样可以不经查实,直接上奏,这就是都察院的厉害之处。

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都察院的御史们可以做好皇帝的耳目。

可这种情况下,湖州府闹出了这么大的案子,都察院那边的御史竟然没有丝毫的风闻,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内阁让都察院派御史去湖州府彻查或者说是自查。

只不过,如今这消息并没有传开罢了,毕竟都察院的言官一直以来,代表的都是清正。

如今明显是这些个言官也出了问题,且还是在湖州府这个案子上出的问题,朝廷虽然想要彻查此案,可总也不会把朝廷自己的颜面给彻底丢尽了。

所以,都察院御史的事情,只是悄悄进行,让都察院自查,不过,就算是如此,其实管着湖州府的御史的前程也已经注定了,或许不会丢官罢职,可也指不定要被贬去什么地方了。

要知道,同样的位置,不同的地方,其权力也是不同的。

浙江,可是好地方,若是从浙江派去边境,那看似是平调,可其实就是发配了。

也正因为是得到了消息,知道都察院那边都要自查了,所以,吴文贵才会说了刚才那番话。

或许内阁根本就没想起来刑部在浙江那边的清吏司,毕竟刑部在各地的清吏司一直以来都不起眼,很多时候都很容易被忘记的。

甚至,就算是地方官员,也很容易忘记还有这么一个衙门的。

毕竟,一个省也就那么一个清吏司,还是六品的官员,试问,能有多少人记得住这个衙门?

但是,为了稳妥起见,吴文贵这个刑部尚书必须要把这事情提前给处置了,如此一来,他才不会处于被动的位置。

在内阁甚至是皇帝都没开口之前,他吴文贵先把清吏司的官员给处置了,不仅日后不会处于被动的状态。

甚至,哪怕是他上折请罪,还能落一个好名声。

只不过,这话肯定是不能说出来的。

“错了,就是错了。”

吴文贵皱眉看着开口求情的段昌,叹了口气,道:“本官又何曾想要处置他们?”

“他们可都是咱们刑部的官员,而且,一旦处置了他们,在这事情上,也就代表着咱们刑部官员的无能。”

“若非是刑部清吏司官员的无能,岂会让湖州府的官员如此胡作非为而一直不被发现?”

“本官可是刑部尚书,旁人提起此事的时候,这罪名,怕也是要往本官头上推一推的,甚至,本官也要跟着担上几分的骂名。”

“但是,凡事该如何做,就必须如何做,若不然要咱们刑部作甚?”

“浙江清吏司官员失察,这是事实,不能否认的。”

“浙江清吏司主事,官降一品,报与吏部后,召回京城。”

吴文贵说了他的这个决定,虽然是刑部的官员,他们刑部这边也有权决定,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吏部那边。

当然,他这个刑部尚书既然开口了,而且有理有据,他的话,吏部那边绝对是会给他面子的。

段昌拱了拱手,没有在吭声,既然吴文贵这个刑部尚书已经把话说出来了,那他自然也就没法在劝了。

难不成,他还要为了一个有视察之则的六品主事而劝刑部尚书收回说出的决定么?

为官者,最重要的就是威严,除非情况特殊,若不然,说出去的话,几乎是不可能更改的,尤其是不可能当着这一众大小官员的面,被他这个左侍郎劝解几句,就收回刚才的话的。

若真是那样的话,吴文贵


状态提示:第一百六十章 刑部--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