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一代权臣>103 连荐三人

既然在金陵城中,秋仪之自然是有住处的,便找了乘别的船一同过江来的林叔寒,回到他那座种了半棵松树的庄园之中居住,因尉迟良鸿身负护卫皇帝的重任,因此秋仪之也把尉迟霁明带在身边,同在林叔寒的庄园之中暂住。

秋仪之睡了只有一天,次日一早,就又被皇帝差来的人传到“青崖观”中商议军政要务。

皇帝郑荣精神似乎好了许多,已能坐在椅子上说话,兴致似乎也高了些,说道:“多亏仪之提醒,朕昨夜就叫御医诊视,还好这尖刺之上并没有煨有毒药,不过是皮外伤罢了,仪之不用担心。不过皇帝被刺受伤,终究不是什么体面事,仪之就不要外传了。”

皇帝身体健康状况,乃是整个朝廷最大的机密,就算是皇帝不说,秋仪之也一样会守口如**。不过听到皇帝身体没有什么大碍,秋仪之也打心眼里高兴,忙拱手道:“皇上乃是天子,天子必有天助,理当平安无事的。只可惜我等护驾不周,还请皇上责罚。”

郑荣摆摆手道:“这事朕也是有责任的,算了,过去事就让它过去吧。”郑荣话锋一转,说道,“朕虽身体略有小恙,不过这几日军事进展顺利、郑淼在京城监国理政也颇有条理,这也算是甚慰朕心了。”

说了这么一大套话,郑荣似乎有些疲劳,站起身来在屋子里踱了两圈似乎还有些不舒服,便索性倚着床半卧着说道:“这御医的医术是高明的,可惜开的药却是苦不堪言,朕这样的人喝了下去,也是满肚子绞痛,钟离先生也是岐黄高手,怎么也不晓得替朕改两味好入口些的药材。”

钟离匡私下里从来都是同皇帝平起平坐、坐而论道的,因此坐在桌边的椅子上拱了拱手,答道:“药石优劣在于能不能医好疾病,同好不好入口关系不大。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讲的就是这样的道理。这点还请皇上留意。”

郑荣笑着摆了摆手,说道:“先生的意思,朕是懂的。好了,就请先生将金陵城中的战况,同仪之说说罢。”

为这战况之事,钟离匡忙着收集汇总各方情况,也是一夜未睡,居然依旧能保持头脑清醒,将全城军事进展情况说了个清清楚楚。

脱胎自老幽燕道的朝廷精兵果然战斗力不弱,短短一夜之间,就将金陵城各处还在负隅顽抗的岭南守军全部肃清。随皇帝而来的各部文官也迅将城中政务接管过来,马上起草抄写了几百份安民告示四处张贴,要城中百姓正常生活、商户正常开业。朝廷收复金陵之前,曾同岭南军合作之人一律既往不咎,而从春分之日起凡再有通敌、藏敌者,则是加重处罚。

这样一系列雷霆万钧的手段落实下去,金陵城果然就十分迅地被平定下来。

秋仪之听到这样的消息也是颇为振奋,起身拱手施礼道:“这都全赖皇上洪福、三军用命,乃是百姓之福、社稷之福、朝廷之福啊!”

郑荣听了受用,微笑着摆了摆手,说道:“你仪之还跟朕说这些奉承话。可惜就是郑谕那小子正好不在金陵城中,让他侥幸逃过。不过不要紧,朕原本以为拿下金陵城怎么也需要三五天的时间,却不料一天时间就已攻下,时间还在我军手里,有的是余裕,不必着急。”

秋仪之点头道:“皇上圣明,然而战场之事,只求快而不求慢,能早一天,便做早一天的打算,还请皇上这就下旨,按照既定方略挥兵南下,将岭南军堵截在江南道中。”

郑荣含笑道:“仪之说的不错,然而俗谚也有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现在江阴、镇江方面渡江南下的战况还未传来,若只有金陵一方的兵力南下,不仅不能将岭南军完全堵死,还容易打草惊蛇,实在是弊大于利。”

秋仪之原只想到一个“快”字,别的地方没有太多留意,听了郑荣这番部署,才觉得这位领军的打仗出身的皇帝,毕竟宝刀未老,所定的策略远胜过自己。

却听郑荣又说道:“不过我等也不能干等着江阴、镇江的消息,想必郑鑫、郑森他们这两三天也应当派人传信过来了。朕已除下旨令军士就地休整以利再战之外,又派人立即从江北运送战马南下,要趁着江南春耕还未开始、地面还算平坦的时机,迅强占重要位置……”

秋仪之听了这话,心中立刻振奋不已。要知道皇帝在当幽燕王时候,领军作战就极为强悍、天下闻名,而老幽燕军队虽然以“当矢营”为骨干,可作为最终撒手锏的却是骑兵队伍:在他手里,幽燕骑兵不过略逊色于飘忽无定的突厥精骑,同渤海铁骑只在伯仲之间,比起其他中原骑兵更有天壤之别。因此只要战马南下渡江过来,这些人马必定如虎添翼,将岭南军主力一个不剩全都封闭堵死在江南道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郑荣说到这里,也是满面春风,精神似乎也好了不少:“且不论是否能够将岭南军在江南道全歼,经过这几仗,平叛大计算是大抵成功了,之后就是要准备如何恢复江南和整个朝廷的元气了。”

郑荣侃侃而谈道:“治理江南先靠的是官员,之前处置殷承良时候还有些投鼠忌器,没有将江南全部官员统统换掉,这次正好乘此良机,给他来个大换血。仪之也算是在江南做过官的人,对此处士林官场也甚是熟悉,不知道有没有可以推荐的人啊?”

秋仪之想了想,笑着说道:“臣虽挂了个山阴县令的官衔,其实失职得


状态提示:103 连荐三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