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皇帝培养手册>第1471 双爵7

这是金珏建立双爵位制度的基础。

前车之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两句话的意思,说得全都是任何人,也包括君王,都不要忘了前人犯下的过错。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有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金珏并不完全同意诸葛亮的看法,主要的原因有二。

第一个原因,先汉兴隆,而后汉倾颓,从表象上看,是因为先汉都贤明且年长才继位的皇帝,而后汉自第三代皇帝汉章帝之后,继位的皇帝全都是年龄都相对非常小的,这就直接导致了外戚专权。

而在外戚专权的时候,那些所谓的贤臣,又是如何做的呢?

有的人选择明哲保身,干脆就辞官不做,反正,因为东汉王朝建立者汉光武帝刘秀的关系,东汉时期地方世家的力量一直都在逐渐递增,皇帝如何,换成了谁,对他们的影响其实都不是太大。

有的人躲在朝中,妆聋做哑,继续当他们的官,拿朝廷的俸禄,却根本没有,或者根本就不敢出手帮年幼的皇帝,尸位素餐。

这样的所谓被皇帝远的‘贤臣’,在朝中占了大多数。

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十岁登基,就是他第一个暗中调用宦官的力量,一举铲除了窦氏外戚,重掌皇权,创造出了‘永元之隆’的太平盛世。

在诸葛亮眼中,宦官就是小人,但是,若是没有这些宦官拼死帮忙的话,汉和帝未必就能够有力量,有能力铲除在朝中占据着军政两个方面大权的窦氏外戚。

外戚梁冀他掌权期间,立三帝,毒一帝。梁氏一门,九人封侯、三位皇后、六位贵人、两位大将军,女人拥有食邑称君七人,娶公主的驸马三人。其余担任卿、将、尹、校尉一共五十七人。

这要是在西汉王朝汉宣帝之前,是早就应该被彻底清理的家族,汉宣帝因为顾念旧情,最终没有废了喜欢儒学的汉元帝,最终,这才导致从汉元帝开始,王莽所在的王氏一族一直都在侵蚀大汉皇帝的皇权,最终,到了王莽,篡夺了刘氏一族的皇位。

在梁冀专权的时候,又有几个贤臣敢站出来,即便是大名鼎鼎的李固,聪明的汉质帝被毒杀在他面前,他也只敢责怪当时负责替汉质帝看病的御医,这里就可以看出,儒生即便有再大的名气,在生死攸关的时候,也只敢将责任推卸到其他人的身上,而不敢去得罪随时能够取他性命的权贵。

明哲保身,一直都是儒生惯有的特制。

一个人是否被毒杀,尤其是汉质帝刘缵死得时候,还不到九岁,当时,扶着皇帝驾崩痛哭流涕的李固等‘贤臣’就真得看不出来吗?

昏君灭权臣,明君被毒杀。

汉质帝刘缵虽然年幼,但是,他却极为聪明,那句流传后世的‘此跋扈将军也!’,就是出自刘缵之口,可是,可最终的结果,就是他未及成年便被梁冀毒杀。

而灭了梁冀一党的人,恰恰就是被后世儒学家们视为大昏君的汉桓帝。

在金珏看来,这其实就是对诸葛亮那句话最大的一个讽刺。

第二个原因,中央朝廷和地方世家、豪强之间的矛盾。

就在于地方世家或者豪强力量的逐步增强,特权阶层逐渐吞并了大汉天下十三州各郡县境内百姓手中的土地,兼并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而朝廷的财政收入也就相应地变得越来越低,很多方面入不敷出,甚至于,在桓灵二帝在位时期,堂堂皇帝可支配的收入可能都比不上当时天下第一大家族汝南袁氏一族。

实际上,金珏一直都认为,汉桓帝和汉灵帝在位时期,各自分别主导的一次党锢之祸,其实就是中央朝廷与地方世家之间利益之争。

只不过,无论是汉桓帝,还是汉灵帝利用宦官清理朝中权臣的做法是对的,但是,再利用这些宦官与地方上的世家交锋,却是选错了人。

在两次党锢之祸中,真正被杀的全都是一些家族势力不强,甚至是一些寒士出身的儒者,而那些家底子非常丰厚的世家子弟,大不了也就是被禁锢在家中,不得再为官而已。

汉灵帝唯一比汉桓帝运道差得地方就在于,他在位时,大汉境内各郡县已经逐渐出现持续不断的天灾,在加上汉灵帝以及他身边的宦官们都被张角所创立的太平道所蒙蔽,给了太平道积蓄力量,最终爆发大型叛乱的机会。

实际上,汉灵帝时期,朝中已经有有识之士提前就太平道的事情,向汉灵帝提出过预警,其中就有杨彪的父亲杨赐,以及现如今被吕布奉为晋王的刘玄的父亲——颍川人刘陶,只可惜,汉灵帝那个时候根本不不想听这些世家子弟出身的官员的话,故而,才最终酿成了黄巾军起义的大爆发。

因此,金珏一直都认为,东汉王朝之所以么有西汉王朝显得那么兴盛,根子在于光武皇帝刘秀,是他大肆封赏开国功臣,是他为自己的皇子娶了这些后来成为权臣的开国功臣的女儿为后,进一步助长了权臣逐渐演变为外戚,助长了地方世家实力的形成和扩张。

而且,东汉中后期皇帝总是年幼就不得不登基,其实根子也在刘秀的身上,因为他在微末的时候,就喜欢同乡的阴丽华,故此,刘秀最终废了与他同甘共苦的皇后郭氏,以及郭氏所生的废太子刘疆。

后来,刘秀的孙子,汉章帝废了刘庆,立汉和帝,从这开始,便开始了整个东汉王朝屡


状态提示:第1471 双爵7--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