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孤才不要做太子>第四百二十章 真的回来了
这两百人是不是完蛋了,还不止一次的自责过自己生生让两百人用最残酷的方式走上绝路。

但是此时,得到他们成功了的消息,李承乾发现哪怕自己自认为聪明的头脑,也组织不出一句话来,自以为利索的嘴皮子,也不知道该怎么动。

晃晃头,随便往嘴里扒拉几口饭,李承乾放下饭碗,问孙思邈:“这些人在哪儿?”

孙思邈指向北方:“在最后那个楼最顶层,那里是老道我专门开辟给你的人手使用的。”

这个时候的李承乾,甚至没法思考孙思邈为什么要专门给他的人弄几间病房,甚至刚刚得知苏媛怀了双胞胎的喜悦也被暂时压下。

放下筷子,李承乾飞也似地冲了出去。

不多时,抵达目的地,顶层的楼梯口处,耿不曲犹如骷髅架一般守在楼梯口。

看到神色焦急的太子和尾随追过来的张赟、方山,耿不曲单膝跪地道:“太子殿下,老奴看您这些日子太忙,没敢将这件事上报。按照您的命令,二百死士幸不辱命,已经取回了您要的东西,现在那些东西都在此间病房中。”

没说伤亡,好似没有必要说一般。

越过耿不曲,李承乾走进了第一间病房。

这间病房里,没有病人,只有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包裹。

拆开第一个包裹,李承乾看到了已经分别了十多年的金黄色。

玉米啊....

一穗玉米拿在手中,却没有想象中的大,但是一想后世的玉米种子已经经过科学培育,李承乾也就释然了。然而就算如此,现在这一穗玉米,如果种植在好地里,细心照料,亩产一千斤以上依旧不是问题啊。

耿不曲。张赟。方山一起走进病房,见太子拿着一个金黄的东西沉默不语,纷纷减缓放轻了呼吸。

转身给三人展示一下玉米,李承乾问道:“你们知道,这东西要是在好一点的土地种植,得到悉心照料,能亩产多少吗?一千斤啊!”

张赟和方山还没什么反应,早年间在民间生活过的耿不曲瞪大了眼睛:“殿下,您说什么?亩产一千斤?寻常粮食亩产三百斤,已经算是好年景了,这东西能亩产千斤?”

(根据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推论)

李承乾点点头:“就是这样啊,不然,孤为什么要派这些人,近乎送死般的去完成这个任务?只要是他们带回来的东西,地位都不亚于这个叫做玉米的东西。方山,去请杜相过来,张赟,去长安请父皇过来。耿不曲,这二百人的名单你还留着吧,按照他们临行前的嘱托,死了的将钱给他们指定的人,活着的,奖励翻倍,给他两万贯的奖励。当然,这还只是孤私人给予他们的奖励!”

张赟、方山答应一声,转身就去叫人,耿不曲也答应一声,从怀里拿出名单,就去找黎达海。

攥着手里的玉米棒,舍不得放开,李承乾又从背包里将东西一样样的寻找出来。

土豆出现了,只不过它现在的样子有点寒颤,跟特娘的葡萄一样,最大的也不过半个拳头大。看样子,得经过选种培育以后,才能得到足够的产量。

红薯也找到了,不过跟它的大哥一样,现在的它也格外的寒颤。

好一点的就是柿子了,跟种子在一个袋子里的还有一个晒干的柿子,虽然一样个头小,但是它本来就是作为一种蔬菜食用的,大小没什么太大的影响。

(只找到玉米发展史,判断唐朝玉米产量跟现在累死)

一袋子石头子模样的东西,这应该就是橡胶树的种子了吧,这样的种子不止一袋,当初也是李承乾叮嘱他们一定要把相似的种子多带一些回来。整整一个背包的种子啊,总不会一个都不是吧!

放开第一个背包,李承乾又拿起了第二个、第三个,往后好多都是重复的,没有新的东西了。

虽然有点失望,但是,能把这些都找来,对于本就概率极低的任务完成率而言,已经是难以形容的成功了。

不多时,杜如晦就过来了。能闻到他身上有很重的药味,估计是自己熬药找乐子来着。

进入病房,看了一眼病房里的几个包裹,杜如晦拱手道:“太子殿下,什么事要急召老臣过来?”

掂量一下手里的玉米,递给杜如晦,李承乾道:“杜相可认得这种庄稼?”

杜如晦拿起玉米,只是看了一眼就摇摇头:“不认得,殿下说这是庄稼?虽然我杜如晦很少进入民间体察民情,但是咱们大唐应当没有这种庄稼吧!怎么,跟占城稻一样,殿下准备种植这东西?”

李承乾点点头:“没错,占城稻现在产量在四百斤左右徘徊,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产量了。但是,这种名为玉米的庄稼,却能达到亩产千斤,杜相以为如何?”

“千斤?”

杜如晦手一松,玉米棒子就掉到了地上。因为足够干燥,玉米粒直接摔下来好多。

惨叫一声,杜如晦捡起地上掉了玉米粒的玉米,脸色就像死了儿子一样。他绝不认为太子是在吹牛,有占城稻的先例在,太子说这东西亩产千斤,那就是千斤啊!天下无饥荒的梦想就靠这东西实现了!

因为不了解玉米,杜如晦以为自己把它摔坏了,此时恨不得狠狠抽自己几个耳光。

李承乾自然不会坑老杜,从地上一粒粒的捡起玉米说:“杜相不用着急,这东西就是要从那个棒子上摘下来的,跟谷子要脱穗是一个道理。”

“原来如此。”

状态提示:第四百二十章 真的回来了--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