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网络游戏>大汉龙骑>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徐州之战(313)

关羽要拦截夏侯惇,同时还不往派人去提醒刘澜,让他那里务必小心,当然如果他在来下邳路上如果发生什么情况的话,一定要尽快传来消息,他们也好及时救援,不给夏侯惇任何可趁之机。

刘澜得到消息之后,却与关羽有了些许不同意见,在这件事情上,他和关羽的矛盾点主要就在于虽然在司吾发现了夏侯惇,但他未必敢堵截他,之所以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司吾县,刘澜怀疑他撤离的可能性更大。

试想,夏侯惇躲在司吾县,那么他有各种渠道能够知晓关羽就在下邳驻扎着,就算他知晓了自己的踪迹前来,那么关羽赶来支援是非常容易的,如果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抵达了吕县,夏侯惇倒是极有可能过来,但曹操主力现在距离吕县还有两三天的路程,一旦开战,鞭长莫及,在没有任何外援的前提下,除非夏侯惇吃了雄心豹子胆,不然他是不可能袭击他的。

当然了,这是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人会做出这样冒险的举动,可如果夏侯惇不在此列,他就是要不管士兵伤亡,非要和他杀过你死我活,也是有这个可能的,但那样一来,夏侯惇除非有百分百战胜他的可能,要不然他就要被前后夹击彻底消灭,刘澜可以保证,只要关羽能够及时抵达,他不会给夏侯惇任何脱离战团的可能,一个人也别想突围成功,他要将夏侯惇部全部歼灭。

正是在这样的分析下,刘澜有自信相信夏侯惇不会来,可关羽的担心也不是没有必要,刘澜自然索性也就答应了他,但部队却依然扎营,继续休息,等着天亮之后再出发。

说实话现在的刘澜只有近卫军在身边,这事非常危险的,可刘澜把周围部队化整为零,反而对他来说更安全了,不仅是因为现在身边就剩下了近卫军,更因为几千人的骑兵部队就算真有什么危险,撤离也会相对简单一些,如果不是这样,真碰到了夏侯惇,且不说能不能赢,至少要突围还是相对轻松的。

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完全是因为与徐庶商议的结果,同时也显示出二人精明过人之处,部队集结在一起,声势浩大确实是有震慑的效果,可比起把部队分散,却更有机会突围。

徐州的部队,已经全部撤离了吕县,现在剩下的三千近卫骑兵是身边最后一支部队,其他的部队或已经到了下邳或已经正向着广陵而去。

这个速度是完全超过刘澜的预期目标的,或者说刘澜完全没有想到撤离的速度会如此快,化整为零本来至少想把风险降到最低,但没想到会出现这样一个结果,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这段戏剧性的情况出现,或者说对夏侯惇也是一次他的目的就是找到刘澜,如果只是为了拦截徐州的部队,反而容易了,正是因为刘澜一直没有现身,才让夏侯惇最终错过了最好的时机。

而这时候当听到了龙骑军的消息之后,夏侯惇当然想要直接杀奔过来,很简单的道理,等不着了,再等下去先不说能不能等到刘澜先不说,万一连徐州这些部队都丢了,那不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夏侯惇只能有所动作,但随即他又否决了这个可能,已经晚了,拦骑兵,怎么可能拦得下来,更何况龙骑军的存在是什么,在徐州军中那绝对是最硬的那块骨头,去反而不去,索性他便装个样子。

对士兵的一个交代,同时也是对曹操的一个交代,徐州军离开他是做出了努力的,只是没有拦下徐州军罢了。

而夏侯惇的临时变卦,也使得关羽心中奇怪,一直没有等到他的出现,只好再派人去主公那边探听情况,刘澜不疾不徐,根本就没有半点危险的意识,最后知晓了夏侯惇没有出现后,才算彻底放弃了寻找夏侯惇。

而这一切都在刘澜的预料之中,他一点都不奇怪。

关羽要拦截夏侯惇,同时还不往派人去提醒刘澜,让他那里务必小心,当然如果他在来下邳路上如果发生什么情况的话,一定要尽快传来消息,他们也好及时救援,不给夏侯惇任何可趁之机。

刘澜得到消息之后,却与关羽有了些许不同意见,在这件事情上,他和关羽的矛盾点主要就在于虽然在司吾发现了夏侯惇,但他未必敢堵截他,之所以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司吾县,刘澜怀疑他撤离的可能性更大。

试想,夏侯惇躲在司吾县,那么他有各种渠道能够知晓关羽就在下邳驻扎着,就算他知晓了自己的踪迹前来,那么关羽赶来支援是非常容易的,如果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抵达了吕县,夏侯惇倒是极有可能过来,但曹操主力现在距离吕县还有两三天的路程,一旦开战,鞭长莫及,在没有任何外援的前提下,除非夏侯惇吃了雄心豹子胆,不然他是不可能袭击他的。

当然了,这是在正常情况下没有人会做出这样冒险的举动,可如果夏侯惇不在此列,他就是要不管士兵伤亡,非要和他杀过你死我活,也是有这个可能的,但那样一来,夏侯惇除非有百分百战胜他的可能,要不然他就要被前后夹击彻底消灭,刘澜可以保证,只要关羽能够及时抵达,他不会给夏侯惇任何脱离战团的可能,一个人也别想突围成功,他要将夏侯惇部全部歼灭。

正是在这样的分析下,刘澜有自信相信夏侯惇不会来,可关羽的担心也不是没有必要,刘澜自然索性也就答应了他,但部队却依然扎营,继续休息,等着天亮之后再出发。


状态提示:第一千七百一十七章 徐州之战(31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