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言情总裁>盛世为后>第一百四十章 逻辑有点儿乱

可惜,老婆现在在月子中,很多话隔着一道门他没法清楚传达,想来想去,似乎也只有等她出了月子再问了。以前不问是没想到,现在想到了,不问他不能放心。

问了一些功课,赞许了儿子几句,他就把他打发走了。玄烨正式开始批折子,那边小魏子把一摞摞的折子安封面颜色的不同分类码成一幢幢。

玄烨只能望折子兴叹,这不管事儿的时候天天羡慕人家鳌拜看折子写朱批,可真到了自己提笔写批语的时候,才发现,这一天写下来也要好几千甚至上万字呢!比科举做文章可难多了。

不过累归累,对官员们报上的事情,玄烨事无巨每一件都仔细审阅,给予批复,小的时候,师傅们一直教导他兴国在于勤政,君王勤政,才能带动百官树立勤政爱民的风尚,才能把国家发展壮大.

业精于勤荒于嬉,晚明的衰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君王不干正事儿,每天就想着玩乐,明朝拥有整个封建时期最完备的官僚体系,君王二三十年不早朝,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足以证明一切.但是这样的朝廷怎么可能牢靠?

宦官专权,佞臣当道,明朝就这样葬送在农民起义军的手里,直接便宜了满人蛮夷.这是汉人的耻辱,满人最骄傲的不是赫赫战功,而是汉人的将领自己打开山海关迎接王师入主中原.

他们可以骄傲地对那些反抗他们的知识分子说,不是我要进来的,是你们请我进来的.我既然进来了,这里就是我的地盘,就要按照我的规矩服从于我,这就是满洲贵族的逻辑。

清初说是弊政也好,暴政也罢,只是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必要的手段而已。汉民族坐拥关内锦绣河山,不思进取,不修兵事,丝毫没有攻击意识。对外邦从来都是采取优抚政策,赐以财帛土地结为友谊之邦这是汉人的文化属性决定的国家气质。

但是身在关外穷山恶水中的满蒙两族却截然不同,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了地盘,粮食,女人,生存而战斗,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争抢,不抢就等着被抢,不占领敌人的资源就意味着被敌人占领。战争是反而是他们赖以生存最主要的手段。

这样恨不能全民皆兵的民族气质,对于汉人来说。引进来就是灾难。如今距离灾难降临已有二十一年了。正像赫舍里对三位汉妃说的那样,满人入关二十多年,上到帝王。下到普通旗人,早已被汉文化同化了。除了一些重要的仪式,生活习惯口味喜好基本与汉人无异了。

晚明的政治错误当然不会在玄烨身上体现,他从小就被严格教育,每天五点起床。晚上不过十点不睡觉。学习如此,亲政后更是如此。

这不,两江三省上折子要疏通维护京杭大运河,疏通漕运,加强南北的联系。这在玄烨看来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可是,这事儿它得花钱啊!

国库好不容易剩下的一点点。还不够修几里的。这大运河这么大工程,需要投入的劳力和财力经不起算总账。钱是没有,但事儿却是一定要办。因为玄烨铁了心要削藩,到时候战争不可避免。

古代不像现代,长江大桥一座接一座。古代的石拱桥跨度相对较短,横跨长江什么的,根本没可能。因此。想要进兵,就只能走水路。派遣大型漕运船往南运送兵卒和粮草。

这就需要整理出一条能够承载成千上万大船的优质航道。光有一条京杭大运河还不够,黄河长江以及其附庸的天然水系,只要是在进兵线路里面的,都要整修。

这么一来,钱就成了大问题。虽然赫舍里有意无意提出的以工代赈很有吸引力和可操作性,但毕竟是有季节限制的。而且这几年也没什么大的天灾,又不能我没事儿求老天爷降个灾什么的。好让我把老百姓都聚集起来为我所用。

没有足够的钱,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这样的窘境让玄烨不能不把这份折子给搁置了起来,没几天就要听政了,他想把这份折子送到朝臣们当中,问问他们的意见,也许会有让人惊喜的收获。

农桑和漕运,是国家眼下两个最重要的课题。农桑方面,玄烨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包括停止圈地,没收原鳌拜和苏克沙哈党羽所侵吞的土地,重新分配给原来在这儿耕种的农民,承认他们对土地的使用权。

对于开垦荒山荒地的,只要能证明在这土地上劳作满两年以上,就能被确认为这块土地的使用者,由他交付田租和地丁税,政府不得强行征用。

封建时代的劳动者,人和土地是紧紧绑在一起的,有了土地,他们就等于扎根在这里,没有不可逆转的原因,他们不会离开故土。

政府宣布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彻底取消私有制,无论是豪强还是佃户,都只能抱有居住权和使用权,豪强收佃户的租,政府收豪强的租。各级地方政府政府还把每年豪强需要上缴的税费写成告示贴在衙门口,让差役去集市上广而告之。

这种做法在最早的时候引起了不少土豪劣绅的反对,在地方上引起了不小的动乱,但玄烨趁着处理苏克沙哈的时候削掉了一批刺儿头,又乘着处理鳌拜的时候再下狠手削掉了一批。如今,尤其是北方,反对的声音基本消弭了。

只是在南方,势力盘根错节,这一项政策推进的速度就异常缓慢,在三藩王的云贵两广地区更是如此。这也是玄烨必须要削藩的原因之一,全国不能统一到一条阵线上来,这是件让人非常恼火的事情。

左看右看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章 逻辑有点儿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