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席卷天下>第1003章:唯美德至上!
许昌城十里外的东北驻营。

这一次出巡,刘彦不光带着百官,有名博士以及民间背负声望者亦同行,其中就有那天的十六个再也名士。

他们没有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之前,刘彦不会立刻收拾。要是有发挥大作用,刘彦未尝不可以为后人留下一件雅事,来显示自己的大肚。

刚才是干宝在说话,他讲故事那样地说起了一个叫吴猛的孩童。

这个孩童家里贫穷买不起蚊帐,南方的蚊子多,每每到了夏天,又大又黑的蚊子咬得一家人睡不好觉。

吴猛心疼劳累了一天的父母,为了让他睡个踏实觉,他想了一个办法。

每到晚上,吴猛就赤身睡在父母身旁。小孩子家细皮嫩肉的,蚊子都集聚在他身上,且越聚越多。吴猛却任蚊子叮咬吸血,一点也不驱赶。

刘彦对写出《搜神记》的干宝很好奇,态度上有别于其余的十五人。

众人听了干宝的故事先是一阵沉默,随后对着刘彦是一阵恭贺。

“陛下,此乃至孝之人,礼部应当厚奖!”桑虞都不问到底有没有吴猛这个人,态度坚决地说完,满脸的喜悦:“民间有纯孝,证民风之善,为陛下贺,为大汉贺!”

刘彦自然是应允,同样不问有没有吴猛这个人,大大地赞扬那个孩子懂事,谈到孝顺的人就应该有福泽,会一生顺利。

诸夏历来就提倡孝道,认为一个孝顺的人哪怕是坏也坏不到哪去。

当然了,孝顺却是残忍之极的人肯定存在,或许穷凶恶极的还不在少数。但为了提倡某一件事情的时候,通常是能无视,只是去赞扬好的一面。这个是宣传必要的步骤。

刘彦在赞赏的同时,狐疑地在大臣身上来回扫视,怀疑干宝就是被踢出来的一个托儿。

那却是有点冤枉大臣了,他们是有进行一些准备,但是找的托儿真不是干宝,是另有其人。

“陛下,臣亦有一传闻。”吕议缓慢声说道:“臣原籍之地(江夏)有一子名曰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刘彦含笑刚要点头,想到了什么脖子却是一阵僵硬。

不是纳闷为什么哭就能让竹笋无视季节出现,是刘彦终于想起听着怎么那么耳熟。

《二十四孝》现在当然还没有成书,干宝说的《恣蚊饱血》是离得近一些的其中一“孝”,吕议说的却是发生在三国时期的“孝”。

在干宝讲的时候,刘彦听着并没有什么离奇的地方,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宁愿蚊虫叮咬自己也要让父母好好安睡,可后面这个是个什么情况。

脖子僵硬了那么一下下,刘彦还是一脸欣慰笑容地点头嘉许。

提倡孝道嘛,要合情合理做什么,也许夸张一些,故事主人笨一些,百姓更喜欢听。只要百姓喜欢就会传播,他们同样会去无视故事中的不合理,自己脑补出不合理的地方是因为什么,也许还会认为不合理才是正确的。

刘彦继续听着,深怕谁讲那么一句“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解衣卧冰求之”,真要谁来这么一句,可就真的点不下那个头了。

孝顺是应该的,可是就不能聪明一点的去孝顺吗?比如不笨笨地用体温融化冰,咱们把冰砸碎,拿着鱼儿高高兴兴回家,岂不更美?

还是说聪明人难有孝顺?只有笨笨的人才会孝顺?也许仅是人们更喜欢笨蛋,不喜欢聪明人。

“诸卿……”

刘彦又听了几个,有三个与虎有关,下至八岁上到十四岁,年龄虽然小却是勇猛无比,他们的父亲或是母亲要被虎伤害,然后不顾一切扑上去掐死虎可以理解,但揪老虎的胡须还能给揪死了?

“呵、呵呵……。大汉果然是天选之民,孩童有此勇力。只是诸卿应需知晓一事,万万告知百姓虎之危害,不可等闲视之。”

刘彦表情在笑,脸色却是越来越铁青。

父母有危险了不顾一切相救是应该的,传颂美德也没有什么可以追究的地方,但千万别特么让孩子或少年以为老虎好对付,搞得孩子和少年前仆后继送到虎口。

大臣有一个算一个是一脸懵逼,伴驾的那些博士和在野名士却是用奇怪的眼神在偷偷看刘彦。

他们当然知道有一些事情不合理,例如孩子哪来的力气去把虎掐死,或者该是什么样的老虎才能被揪胡须给揪死。

他们无比清楚扑向老虎的孩子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合理的故事是老虎光顾着吃孩子,然后大人跑了,或是大人和孩子一块葬身虎口。

“身体发肤尚且受之父母,为救至亲何惜性命?”刘谈理所当然地说:“何等不孝之人,眼见至亲将要葬身虎口,能无动于衷?”

刘彦非常不喜欢这个同姓的家伙,不止是因为刘谈有着一副好皮囊,也不是因为刘谈有着江南第一fēng_liú名士的称号,更不是因为刘谈在自己面前也没有掩饰高傲,纯粹就是因为不喜欢。

但是刘谈说得很对,理智不应该出现在亲人遭受伤害的时候,那样并不是理智,是冷血。

亲人在遭受伤害的时候,就应该失去理智,纵然知道必定身死,也要为之付出行动。

如果刘谈是因为其它事情而对刘彦有丝毫的冒犯,在场有的持剑是跳出来维护天子威严的人。

可是这一刻大多数的大臣是脸色僵硬。


状态提示:第1003章:唯美德至上!--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