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看书>军事历史>古希腊之地中海霸主>第九章 七丘之城——罗马!(一)

塔皮鲁斯带着随行的使者团成员在奥斯提亚上岸。

很快,他就惊奇的注意到,在这个繁荣的港口里出现最多的不是黑发黑眼的拉丁姆人,而是令他熟悉的、来自戴奥尼亚南面的迦太基商人,他们满载着一船船货物在这里靠岸,然后优先被港口人员卸货,并被驮车运向了东面的罗马,和这一港口来自其他的城邦商人相比,竟然是快捷许多,其过程井然有序,显然已经运作了很久。

此外,在港口区塔皮鲁斯还看到了戴奥尼亚的商人。这十多年来,戴奥尼亚王国的扩张、领地的急剧扩大、各种资源的增多、王国内道路、桥梁的建设完善所提供的交通便利,再加上商务部颁布的各种有利于商贸发展的措施的执行,导致了商贸的繁荣,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了很多的商人,也吸引了外邦的商人积极申请加入戴奥尼亚,这使得戴奥尼亚商人的足迹遍布整个西地中海。当然要除外被迦太基严密控制下的萨丁尼亚、科西嘉、伊比利亚南部等地区。

早几年就有一些戴奥尼亚商人来罗马经商,他们也成为戴奥尼亚情报部门了解罗马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只是和同罗马建立了紧密关系的迦太基商人相比,他们无法获得更多的优惠。

罗马与戴奥尼亚有些相似,同样都不是一个海港城市,都是坐落在一条大河的中游河畔。但不同的是罗马距离海岸更远,足足有40多里地,因此船只要想逆流而上、直入罗马城就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它需要奥斯提亚港来进行货物的中转。

塔皮鲁斯一行人出了奥斯提亚,沿着台伯河南岸一路北上。

到下午3点多时,他们看到了矗立在前方的罗马城。

“……罗马是一个由拉丁人和萨宾人在300年前共同组建的城市,据说那时这里满是滩涂和沼泽,周边的很多强大势力都看不上这块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罗马人就能默默的、安稳的发展,它不时遭到外敌的侵略。

伊特鲁尼亚人曾经统治过它,高卢人毁掉了它的城市,沃尔西人、埃奎人、萨宾人、甚至罗马人同族的拉丁同盟……等势力都相继打败过它,但罗马人却在不断的挫折和战争中逐渐发展壮大,直到今天,它已经成为意大利中部最强大的城邦……”

当塔皮鲁斯从戴弗斯国王口里听到这番话的时候,他深深感觉到了这位戴奥尼亚的统治者对罗马的尊重,同时也让他感受到:周边有如此多敌对势力的罗马还能成长到现在这个地步,罗马人一定是个坚韧而又顽强勇猛的种族!

塔皮鲁斯满怀兴趣的一边观察着越来越清晰的罗马城,一边从记忆中寻找着关于它的资料。

罗马被称为七丘之城,那是因为城内有七座山丘,它们都集中在台伯河的拐弯处。由于这样一个先向西、再向东、又折向西的连环河湾导致在春夏季多雨季节一旦发洪水,这里就很容易形成洼地,所以最初的罗马人都住在这几座山丘之上……

而塔皮鲁斯现在看到的这座罗马城却是一座新城,它是十年前赶走高卢人后罗马人在废墟上兴建的,据说罗马人只花了一年时间就将它建好,这么仓促的时间能建好一座大城吗?!

结果塔皮鲁斯惊奇的发现矗立在他眼前的罗马城墙完全不像图里伊内城城墙那样四平八直,墙面光滑,而是弯弯曲曲,而且砖块、岩石没有规律、比较错乱的拼合在一起,因此墙面粗糙、缝隙较大,甚至向外支棱着。当然其城墙足够高,由此也可以判断其墙体也足够厚,否则以这样糟糕的墙面是支撑不住的……

当然这只是塔皮鲁斯的个人看法,更专业的人士就隐藏在他的使者团中,他们将悄悄的、仔细的观察这座城市,从军事、政治、商贸、社会……多个方面来详细记录罗马以及周边地区的情况,并且将情报汇总后,回去汇报给戴弗斯国王。

实际上,塔皮鲁斯不知道的是:七年前,在卡米卢斯赶走了凯尔特人之后,罗马城已经是一片废墟。罗马民众就“是否要迁移这个已经因神灵的诅咒而遭受不幸的城市?还是在废墟上重建新城?”的问题争论不休,最后不得不举行公民大会来投票决定。

就在马上要开始投票的时候,一名在之前的战斗中成为英雄的百夫长带着掌旗官到了台上,突然大喊:“停下来,把旗子插起来,这个地点就是最好的建城位置!”

他的话立刻得到了不少昔日战友的支持。随即,卡米卢斯和其他几个德高望重的元老很快用虔诚的态度宣布:这是一个神兆!

而公民们事实上已经对这场长时间的争论感到了厌烦,并且焦虑不安,在他们信任的元老们的引导下,其情绪迅速发生了转变,每一个人都发出欢呼,要求在这里重建罗马。

为了不耗费民众好不容易被煽动起来的激情,导致又出现变故,建城工作迅速被展开,由于基本没有正常的规划和施工的区隔,建造过程完全随心所欲或者是图个方便就行,所以无论是城墙、还是私人的建筑都建造的相当糟糕,但是保证了速度,一年之内罗马城重建完毕,可想而知其效果如何。

如果不是“凯尔特人占领罗马”这一事件给了罗马人惨痛的记忆,再加上连年的战争,因此这几年来,在农闲时节罗马人都会对其城防进行反复的修缮,以保证城区民众的安全。否则塔皮鲁斯在五年前来到罗马,他将会看到这城墙的境况更是不堪入目。

状态提示:第九章 七丘之城——罗马!(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